第一百六十九章(1/3)

虽然李枭引种了玉米和红薯等高产作物,但北方的粮食依然不够吃。

玉米和粟子、糜子一样被划进了粗粮,平日里没什么人吃。

大家还是喜欢吃稻米,又或者是面粉这些细粮。

玉米这东西很好,产量也高。辽东这地方,大部分种的都是玉米。

只有辽河两岸的肥地,才能种上大米。

不得不说,辽河边上的大米就是香。

尤其是靠着没沟营和大洼那些地方的稻米,蒸出来喷喷香,盛在碗里面泛着油光。

从这个碗倒到那个碗,根本不沾碗边儿。

李枭不由得想起,当年吃的大米饭来。

“在山海关降一下,我看看!”李枭忽然间命令道。

“诺!”赵良栋应了一声去了驾驶舱。

山海关这地方也是有飞艇乘降场的,只是没人想到大帅会忽然从天而降。

知府知道消息之后,犹如一只中了箭的驴一样,窜到了飞艇乘降场。

却发现飞艇乘降场里面已经是人影空空,一问才知道大帅去了码头那边。

知府一行人,赶忙又奔向码头。

李枭正在码头溜达,海风夹杂着海腥味儿扑面而来。

还是熟悉的味道,同样也是熟悉的这片海。

码头边上是一个卖海鲜的市场,距离数十米就能闻到腥臭味儿扑面而来。

虽然喜欢渤海海鲜,但李枭对这些地方还是敬谢不敏的。

一群穿着军装的家伙,肩膀上都是星星。

校官尉官将官都齐活了,看门的差役早就吓麻了爪。

山海关城里就有军事学院,军官见得多了。可这么大阵仗的,还真没见到几个。

将官就有三四个,平日里人五人六的校官,现在只配拎包。

这到底是什么人物?

几个差役只敢远远的看着,根本不敢走到前面来。

李枭摆摆手,示意不让人跟着。

这个阵仗,还不得把百姓吓坏了。

体察民情,就是听听老百姓说些个啥。

随员们都只能等在门口,顺子和李麟、赵良栋跟在李枭的身后。

这几个家伙跟着,李枭也是没办法。

只能带着他们一起进入到了码头!

一个穿着长袍的家伙,正站在一辆十吨大卡车前面,看着工人们在装货。

“嚯,这车可够气派的。”李枭拍了拍被蹭得锃亮的车身。

“那是,这山海关城里,我家老爷这也是头把交椅。

这样的大卡车,我家老爷一次买了五辆。”

长衫男明显很钦佩自家老爷,说话的时候满满的自豪感。

“五辆啊!大手笔啊。”李枭点点头,能一次出手买五辆大卡车,的确是大户人家。

“那是……!”

“来根?”李枭随手掏出一盒烟,抽出一根散给了长衫男。

“呦……!华子。”

长衫男看到烟,眼前一亮。

这年头,能随手掏出一块银元一盒的华子可不多见。

“哦,家里后辈孝敬的。”李枭回头指了指赵良栋。

李枭其实平常不抽烟,他一般都抽雪茄。

划了根火柴,两人点上烟。

关系一瞬间就拉近了一些!

“兄弟贵姓啊!”

“姓李,您怎么称呼?”

“哦,你叫我张老好就成。

你到这码头上,一提都知道。”

“这么多运粮船,都是南边来的?”

“哪儿啊!这都是要运到南边去的。”张老好指着卡车上的一大车麻袋包。

“运到南边去?”李枭愣了。

一向都是南粮北调,现在怎么反过来了,北边的粮往南边走。

“都是上好的玉米,有辽东的也有一部分咱们河北的。

颗颗饱满,绝对是上等的好粮食。”

“南边的人,要咱们的这么多玉米干嘛。我去过南边,他们都是稻米,难不成现在改成吃玉米了?”

“我说李兄,这你就不知道了。

咱们这管南边的稻米叫籼米,吃起来跟木头渣子似的,不好吃!

山海关和京畿一带,现在吃的都是辽东大米。蒸出来那是喷喷香,比南边的稻米好多了。

这些玉米,可是要运到南边喂猪的。”

“喂猪?”

“可不是,现在咱大明朝也阔气了。

猪都能吃粮食了!

俺记得俺小时候,还他娘的吃猪食。

现在……,呵呵!”

“我小时候,也是过的苦啊。”

“赶上好时候了,咱大明出了李大帅,这才有好日子过。”

正说着,一个麻袋忽然间散了开来。

里面滚出一颗颗圆滚滚的大豆!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 下一页